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梦踏阴阳

第八十一章 照片

梦踏阴阳 谨晟微 6992 2024-03-11 13:45

  其实,当年的小蔡公安,是把这个摄影老师的话,当成闲话来听的,从内心深处,他根本没有真正相信k。但是,到今天,自已居然有点相信这些话了,却找不到当年的人。

  老师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家人还在。借用副所长小范的作用,很快查到,他的夫人还住在县城儿子家,有可能,当年他拍的照片,仍然有留存。

  找到他夫人后,共同谈起当年那老师的风采,还是亲近不少。毕竟,年纪大的人,只需要一件事,就可以建立信任:共同的回忆。

  “我没得那些照片了,好像他原来是留了些,但大多数都交到文化馆去了的,当然,教育局也有收他照片的。你晓得,也是上级照顾他,他这个爱好,是很费钱的。”

  老夫人这样说,倒也不奇怪。有人说,摄影这个爱好,属于“三光”爱好:金钱花光、时间用光、身体耗光。金钱花光呢,这一点,最明显。比如过去照相,只是买胶卷,冲印照片,就是相当大一笔支出。以普通黑白胶卷从成本到冲印,一个胶片三十几张照片,最后印出成片,也得大几十近百元,要知道,那个时代,这就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

  如今是数码相机了,也不需要胶卷与冲印,但是,作为一名爱好者,挎一个摄影包,没得两个机子,没得中焦长焦甚至广角镜头,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爱好摄影的人。烧器材,其实也是烧钱。

  至于时间用光,摄影主要是个野外的活,所有节假日,你都在拍摄或者在拍摄的路上,有时,为了搞个延时曝光,在山上守夜不眠,也是正常的。所有业余时间,都不够你用的。照片回来后,还得要挑选、修饰,俗称P图,都要占用你所有休息的夜晚。

  身体耗光,那是因为,越是想找出极致的风景,就得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或者利用人们最少呆的时间去拍。最冷的地方拍冰雪,最热的地方拍风暴,高的地方拍雪山,最暗的地方拍洞穴。更有那些拍毒蛇猛兽的,拍自然灾害的,拍无人区的,都是玩命的活。把身体摆到极限的环境里,其实就是玩命。

  而据老夫人讲,当年老师酷爱摄影,也有个别照片,被政府的材料用上,被文化馆展出。算是为当地宣传作了贡献。所以,考虑到他个人花的钱太多了,以至于,自己退休时,连在县城买个二手住房都困难。于是,有教育局与文化馆的领导,出于解决困难的目的,把他的照片,以公家的名义进行了收集,并给予了部分工本费。这个钱,累积下来,也不少,大约有一万多。所以,他原来的照片,几乎都交了上去了。

  没办法,老蔡只得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到教育局文化馆去找。结果,他们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他们那里存的照片,已经被人找过。

  前几年,有一个盖着红印章的介绍信,说是某县志编纂协会的,来了一个工作人员,要找过去这一带山脉的地形照片,作为县志的配图。

  当时,两家单位,其实对这位老师的照片,根本也不重视,就是解决老师困难而已。所以,也就没加辨别,直接给人拿走了。因为,据老蔡现在的调查,这个所谓的编纂协会,根本就没有那个工作人员。

  他们是上当了,但也不用负责任。因为,那老师的照片,都没有入档归案,不属于档案丢失。

  “不过,好像还有线索。”县文化馆退休的老馆长对老蔡说到:“当年旅游局收集老照片搞旅游规划时,也在我这里找了几张,是那位老师拍的。我印象中,他们旅游局好像编了一本书,相当于策划案,只不过,这个项目没有批下来,那书也就没有印刷出版,这个失败的策划,现在没多少人晓得了,但是,在他们旅游局档案室里,应该有这本书的存在。如果你找到了,它里面,倒是有一些照片的。”

  旅游局接待老蔡的是个年轻人,但是,老蔡本人的侄儿,是这个旅游局的副局长,他打了招呼,于公于私,这位年轻人,都配合得相当殷勤。

  “蔡叔,这是当年那次策划的原始资料,都在这个三个档案盒内,只有正本,有红公章的请示报告,属于档案材料,有编号。其余的原始材料及旁证,都不属于档案,统一作为事件存在的。保存期限也已经过了,如果您想要,除了红头文件外,您都可以拿走。”

  如此珍贵的东西,凝结着如此多感情与心血的记录与照片,居然连一个档案编号都没资格,老蔡突然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他想起了自己在所里做的工作,自己专门写的“重口材料”几个字,现在也成了没有编号的库存时,不由得唏嘘起来。不管你多么高估自己年轻时的工作,到头来,你的大部分努力,不过是个没资格入档的“附件”。

  里面发现了十来张照片,都是那位老师拍的。看到这熟悉的画面,老蔡知道,这已经是一个人的遗物了,但却是自己那代人的青春。

  而那个旅游策划案中,有一段极具导游风格的吹嘘,是这样写的:“五座山峰连绵成圈,围着莲花台四周,如同五瓣莲花。而白云观道家神仙入云,石庙峰寺庙老子骑牛,正是人间与天上分界之线。一尊巨大的天然佛头,俯瞰着莲花台,那慈悲与观照,正是桃园胜景的人间。有趣的是,白云观山脚的南边,是名为桃花镇的古老集镇,而隔山以北,才真有可能是传说中详和安宁的桃花园。那里面,究竟是什么人在生活呢?我们尝未揭开答案。”

  这种完全飘浮的文风,搞些无凭无据的形容词,就想打动上级投资建设,水平太低了,根本不可能通过。县级机关的文字功夫,会把任何真实感人的东西,搞成形式主义的宣传,会把任何打动人心的细节,搞成中学老师的作文式夸张。

  只不过,附件中的照片,倒是具体。照看的背后,还有用铅笔写成的说明,至今仍然很清晰。

  比如,张家岭,就在张怀春家附近,向上拍摄那几个山梁的照片,背后写的文字,是这样的。

  “五爪龙,一脉直下如龙足,近于山脚分五梁,五梁底部垂直内屈,恰似金龙五爪。”

  蔡所长仔细想了想,哎,还真是这个特点,以前,怎么没想到呢?比如,柳林坡,张显峰生母坟墓,其实就是在一根龙爪之下的。按来脉悠远绵长来算,那可以算得是相当好的风水了。

  还有几张是对石庙峰的庙的近景拍摄,莲花台下地势的远景拍摄。当然,也有三张是对罐厂沟的拍摄。

  这些照片,老蔡所长不会拿走的。他自己有一个拍照效果非常好的手机,现代高科技,翻拍这样的黑白老照片,还原度完全没问题。他把这些照片,全部翻拍下来,准备回去慢慢看。

  其中,有两张照片,让老蔡觉得相当奇怪,因为,这两张照片的风格,与那位老师的风格太不相同的。以前的相机,因为个人拍摄的技术与艺术取向不同,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这一张,规格为3寸的照片,从拍摄到冲印的精细程度,很明显,远远高于先前那位老师的作品。

  其中一张,背后有老师写的字“罐厂沟中学贾老师拍摄,从学校俯瞰水坝,水坝处为优质白泥矿坑。”

  另外一张,背后的标注是:“贾老师延时拍摄。重师第三批支教青年集体照。”

  那背景,就是那所学校,三层楼的高度成为背景,而他们却站在学校的运动场上,可以看得出,运动场是煤渣上长着茂密的青草。而在这照片前排最左侧的一个年轻稍胖的姑娘,被在照片上作了记号,按老蔡的理解,这位姑娘,就是那位贾老师了。

  老蔡看到这位贾老师,突然发愣起来,他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人。并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虽然自己无法判断出原因,但还是有细节,可以分析的。

  这位老师穿着一身漂亮的连衣裙,笑容很自然,而她与身边的老师,还有一点距离,说明她是故意保持的。因为,相机延时,不可能那么紧迫。

  当年的相机,能够具备延时功能的,也是极为少数的高档相机,而这种画面质量,也证明,她的相机是高档货。后面的备注很清楚,“重师”则是当地最熟悉的“重庆师范大学”的简称。第三批支教青年,那就说明,还有第一批第二批的存在。按时间顺序,这第三批青年,可能是罐厂沟最后一批老师了,因为不久,这地方,就发生了那著名的神秘事故,全体迁移或者死亡了。

  但是,重师,或许有第一批第二批的人,他们有可能认识这照片里的人,如果这个照片上的人,还有人活着的,那不正好,可以找到当年的线索?

  当然,也这可以解开当年那位老师的几个秘。他说过,这地方的教学质量出奇的高,老师的水平,简直比县城的老师,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其实,在当年,以正规师范毕业的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就算得上是正规中学了。过去,初中毕业,就可以考中专或者中师,所谓中师,也叫中等师范学校。相当于高中或者中专的学历。他们毕业出来后,当中学老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都有些吃力,他们教出来的学生,水平要多高,那得看悟性与运气了。

  但是,重师就不同,这可是四川最有名的几所师范之一,与西师、川师,并称川中三大师范。属于重点大学里专门学师范的高等院校。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县级中学,都会成为抢手货,为什么会如此密集地出现在一个山区厂矿学校呢?

  答案已经很自然了,这是他们学校的支教项目。支援的,不仅有自己学校的毕业的青年,还有大量正规的教学设备与器材,所以,才会让张家岭中学的美术老师,感到惊讶。

  那,问题来了,重师,这样著名的大学,为什么要与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展开合作呢?

  带着这些疑问与照片,老蔡跑了一趟重庆。好在,当年西南政法刑侦培训班时的同学,后来已经在重师边上的街道派出所当过所长的。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找他打听重师的事情,还是比较方便。

  他所工作的老所,老重师,正是他们管辖的范围。

  “你是说销户啊?其实,可以查的。支教的老师,并不是毕业分配,他们支教完毕前,名义上还是学校的人。支教结束,回来后,由学校再统一分配新的单位。甚至说,如果要留校或者留在大城市工作,支教还算是个加分项。但是,你说的第三批支教人员因为事故,身亡被销户的事,这可不是我办的,当年这事,有一个专门的小组,很神秘的样子,从市局就办理了,没轮到我们派出所插手。”

  看来,通过查找销户人员的直接人口档案这事,愿望恐怕要落空。于是,老蔡就想到了第二条路:“那前两批支教的人,如今还有活着的么?”

  “前两批?哪些人支教过,我派出所没底子,只有学校有底子,当然,如果他活着,甚至还在我们辖区活着,我就一定找得到他。”

  当然,学校那么大,仅凭这张照片,老公安肯定无法辨认了。于是,他们一起到学校打听,当年,这个支教罐厂沟的事,究竟是哪个部门在管。

  有现任公安带队,所以两位老公安,在学校里,还是得到了办公室正规的接待。

  办公室主任也只有四十来岁,他也不知道那段历史,只好打电话,询问过去一位老办公室成员,得到的答复是,这事,原来有一个专门的支教办,是那个机构管。按年龄推算,当时在支教办工作最年轻的人,现在恐怕也退休了。

  “李老师,原来当过你辅导员的李老师,就是支教办当时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找他?”

  办公室主任不好意思地抠了抠脑袋:“看样子,我得买点这礼品了,于公于私,都得去。”

  一行人提上礼品,到了李老师家,给他询问了情况,看了照片。

  “情况嘛,很简单,当时,我们接到省里面的通知,要求我们学校,与罐厂沟,建立支教关系。为啥?据说,那地方开发了高档瓷器的产品,成了国家创外汇的产品,去了蛮多专家,他们的家属孩子要随着过去,他们很重视教育。为了给专家安心,所以要重师帮忙。”

  李老师把情况一说,老蔡意识到,罐厂沟,以前烧陶器时并不出名,但是,后来出来的瓷器,居然如此高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那,这照片上的人,你还认识几个呢?”

  李老师接过老察递过来的手机,先是远近试了试,估计看得不清晰,随即,对一行人尴尬地笑笑,找出老花镜,边戴边说:“向主任,你第一次见我时,我是什么样子?”

  “风流潇洒、玉树临风!”办公室主任,拍马屁是他的专业,对自己当年的辅导员,也是顺口就来。

  “那倒算不上,但是精神小伙,也算的。现在,你们看,不戴镜子,居然看不了照片,啧啧。”

  “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都六十几了嘛,咋跟年轻人比呢?”老蔡赶紧说到。

  “可是,可是,他们,却还是年轻的。”李老师指着照片上的人像,声音有点哽咽。。。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