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同人衍生 大明:从救活朱标开始

第178章 燕王:下国不逊,上国教化!

  书第178章燕王

  奉天殿、午朝!

  一般而言。林

  朝廷在早朝之后,很少开午朝。

  只有在特大紧急事情时,才会破例,召众大臣入殿。

  而此刻。

  一众臣子来的时候,都在路上打听清楚了。

  高丽?

  这个曾经臣服于宋朝的藩属国。

  :下国不逊,上国教化!

  在蒙元灭宋之后,还顽强的抵抗了一阵,可是等到蒙元铁骑一路砍杀,并且沿途设立州府、强行分化王权。

  高丽王便不得不臣服下来。

  然而很快。

  元末红巾军起义。

  大元政权风雨飘摇。

  红巾军,也曾一度北上,一直进攻到了高丽王城、开京!

  虽然没过几年,就被以“李成桂”为首的高丽士卒,夺回开京。

  但经此一幕。

  高丽国王王耦、门下侍中崔莹,却是认识到了元庭的势微。

  开始沿着当初北元退去的土地,再次以“征收国土”的名义,屡次犯边

  大明新建、洪武早期。

  明朝辽东都司,曾派遣北元降将,深入东边的女真地区,招降女真。

  但是很快。

  就被高丽阻止,并且派遣李成桂抵抗。

  不得不说,这位李氏王朝的开国君主。

  算得上真正的“枭雄”!

  其为高丽王朝驱元庭、灭倭寇、收服女真、平乱叛军,屡战屡胜。

  如今早已经成为高丽朝堂上的武将领袖。

  随着辽东都司,招降女真成功。

  但李成桂的大军很快到来,并且击败女真。

  甚至定下了四条“安边之策”!

  至此,李成桂的声势,越发浩大!

  除了这些资料之外。

  大明对于周边藩属国的了解,其实也就仅限于此。

  毕竟。

  明朝商240事凋敝,再加上新国初立。

  老爷子和朝廷官员,一直着重内事。

  洪武二十五年来,大兴教育、大开科举,平复南北方的平衡

  光是这些,就足够耗费精力了。

  所以!

  了解诸国的任务,就落在了使臣,和一些军情身上。

  此时此刻。

  百官一进来,便看到老爷子无比愤怒的模样,纷纷神情一肃。

  果然!

  等到刚刚站好。

  就听到老爷子怒道:

  “奇耻大辱!”

  “真是奇耻大辱啊!”

  “高丽真是好大的胆!真是好大的胆!”

  “咱这些年来,不找他麻烦,他反倒还来找咱麻烦了?”老爷子愤怒的,从桌子上抓起了军情奏折。

  军情奏折,和兵部尚书茹瑞的脚步,几乎是前脚后脚到。

  而上面的书信。

  和燕王妃所写的,也一般无二!

  老爷子将其抓在手里。

  怒道。

  “你们都听听......”

  “切照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镇,

  “明国!”

  “咱......还要给他们,如数奉还!”

  朱元璋将奏折,拍到桌子上。

  “你们说说......怎么办?”

  来的时候。

  自来系是本国之地。”

  一众大臣已经打好腹稿,一些大员更是在心里一合计。

  自认为找到了答案。

  “陛下......”

  “想来是这些年,铁岭卫逐渐内迁,再加上高丽王庭越发嚣张跋扈,这才让他们生出这不臣心思!”

  说起铁岭卫。

  很快就有官员继续说道。

  “陛下,铁岭卫所驻守之地,土地贫瘠、每年的粮草都需要辽东都司负责供给,支出太大,并不能像其它军户开屯。

  “所以,自洪武二十一年设立铁岭卫镇守之后。”

  “朝廷北方的支出越来越大,已经逐渐供应不上,因此,依照陛下之前的批示,逐渐内迁!”

  提及此事。

  老爷子想起了这么一回事。

  话说......

  明朝的大军制度,是老爷子曾颇为“自豪”制定的一种

  理解起来很简单。

  战时,拿起兵器打仗!

  闲时,就和农户一样,负责耕种。

  而且。

  因为四民之策,断不可更改的原因。

  “自耕自足”的军户屯田卫所制。

  导致大明的“士农工商、包括军户在内”,都是不能更改的。

  而军户制度。

  在早期,确实有用。

  这些年来,大明接连对抗北元残部、草原的瓦剌、勒朝。

  整个北境战线,一直从关西八卫、到了辽东的奴儿干都司......

  接下来。

  西边还要预防东察合台汗国......

  毕竟,在他们的“黄金家族”的荣光里,他们是皇室都是那“一家人虽然这个一家人,经常自己打的头破血流。

  但当有慑服周边的雄主出现时,就是黄金家族,传说再临的时刻

  而大明的东边,还要防止倭寇作乱。

  到了西南,又是不安分的德里苏丹、泥婆罗......

  还有名义上掌控,但实际上极为混乱的乌斯藏都司。

  除此之外。

  便是最后南边的......阿瓦、真腊、安南、占城等地......

  从炎黄二帝起,祖先在这片大陆,占据了最为富饶的核心地。

  后历经虞夏商周、春秋战国、周秦汉唐......

  分分合合、征战不休。

  最终到了大明。

  再次巩固了这一片华夏的栖息地。

  所以。

  大明守边的决心,是极其坚决的!

  洪武帝,将开国的武将,以及自己的儿子全部封王,同时镇守边疆

  到了永乐帝,北迁北平。

  天子守国门。

  这可不是说说就成的。

  需要用血和刀去捍卫!

  而军户制。

  正巧的在老爷子手里诞生,并且应用各地边境。

  对于这个制度,老爷子非常自豪。

  认为可以缩减大明的支出。

  让明朝的大军自给自足。

  利处很大!

  但弊端也不小。

  比如现在,弊端初显、

  “铁岭卫内迁的决定,不是一天(cedd)两天就能完成的。”

  “咱现在还在考虑。”

  提及此事。

  老爷子又头痛起来。

  铁岭卫,因为镇守北边的贫瘠之地。

  在现在的大明看来,那个地方种不出粮食,养活自己都麻烦。

  铁岭卫不能通过耕种,来完成“军户制”的自给自足。

  当然要内迁......

  起码要找一个能“开垦耕种”的地方。

  “也是因此,让这高丽生出了歹心!”

  “哼!”

  “跟咱讨论所谓的自古以来......”

  老爷子再次提及核心。

  他不想再考虑,之前种种的原因。

  而是看向群臣,一针见血。

  “咱召你们前来,目的只有一个”

  “在他们一连说出,这......铁岭迤北,历文、高、和

  “还让咱大明,如数奉还的时候......”

  老爷子站起身。

  定、咸等诸州以至公镇,自来系是本国之地!”

  锐利的目光如同一头即将暴怒的老虎。

  他只吐出一个字!

  “打!”

  “陛下三思!”这时,有一位官员站出。

  “眼下大明多事之秋,诸国使团刚刚回返,高丽使者也见到了大明的强盛!

  “若是,他们的目的,仅仅在于那贫瘠不堪的铁岭以北......”

  “不如......”

  说到这儿。

  这位文官,便有些尴尬的说不下去。

  “不如什么?”老爷子锐利目光看来。

  迫于压力,那位官员不敢说......“置之不理”。

  只是说道:“听闻那高丽的李成桂,带兵实力不容小觑,更是一举击破元军,夺得、咸州、双城、忽面之地!”

  “如今......两国多有误会,当互通往来,派遣使者议和!”

  “而非兴兵北上,给北元那新大汗,也速迭儿的可乘之机啊!”

  一边说着。

  一众翰林中,齐泰也立刻走出。

  没了黄子澄。

  他只好亲身上阵。

  “启禀陛下,李大人所言甚是。”

  “一月之前,我朝刚与帖木儿交恶,陛下曾经又言:西进之心,重开西域都护府。”

  “所以,在这种种不利的情况下。”

  “理应先谨慎!”

  “当然!”

  齐泰没有把话说死。

  而是换了一种说法。

  “议和并非不打,而是派遣使者,或是国书,斥责高丽,让其快快退兵,否则后果自负!

  “若其冥顽不灵,朝廷再派兵不迟!”

  此时。

  在场的不少官员,纷纷点头。

  就连詹徽都连忙说道。

  “陛下,此法较为稳妥。”

  “我大明为上国,不宜大动干戈。”

  詹徽都表态了。

  一众文臣当即跟着点头。

  朱元璋缓缓坐下,眯着眼。

  他不得不承认。

  这些文臣所言,没有把话堵死,这让他的怒气无处发泄。

  但......

  恰在此刻。

  蓝玉身旁,一位武将领会其意,当即站出。

  “陛下!谈什么和?”

  “什么派遣使者,多余之事!”

  “要咱说......”

  “直接起兵,陛下可将咱调往铁岭......”

  “咱倒要看看,那被你们吹的好厉害的李成桂,是不是咱的对手!

  蓝玉跟着站台,“陛下,咱也是这么想的。”

  现如今。

  整个大明朝堂的局势。

  其实大体分为两派。

  文武两分......

  淮西勋贵。

  东浙文臣。

  早年,当然是淮西勋贵为首,且老爷子就是他们的领头人。

  而东浙文臣,则是“科举”势力。

  都是这些年,一步步从秀才、举人、进士,入朝为官的官员。

  文官不想打,完全可以理解。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牢牢把握话语权。

  而武将要打,也可以理解,战时手下的将士们,才有机会加官进爵

  而正在他们纠结之中。

  皇子一列。

  燕王朱棣走出!

  但其说出的话,却让众人纷纷震动。

  哪怕是老爷子,也同样心惊不已。

  “父皇,儿臣认为!”

  “要打,且拖延不得、应速战速决!”

  “请父皇,让儿臣回北平......一月之内,儿臣必败李成桂!”

  “下国不逊、上国教化!”

  “年关之前......”

  “儿臣破高丽开京!抓高丽国王入京!”

  “让我大明,再多一块疆土!”.

  文

  学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