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一根棍

第424章 望仙台

大唐一根棍 我叫王大宝 5618 2024-04-04 19:53

  见李德裕还不言语,李炎继续:

  “起因是元和三年我皇祖父宪宗皇帝制取贤良方正科特试,牛僧孺、李宗闵他们刚刚入仕,在策对中直抒胸臆,批判了朝政腐败。当时你父亲李吉甫为相,他认为牛李二人的言辞是在针对他,你父亲不仅斥退了两人,还下令永不得叙用。”

  “可牛李两人后来还是入朝为官了啊。”

  “那是因为你父亲李吉甫死了,你当时的权势还不足以继续压制他们。你们家与牛增孺、李宗闵的矛盾起于科举,所以十三年后你便以揭露他们科举通关节报复他,我说了对了吗?”

  疾霆不暇掩目,疾雷不及掩耳,李德裕尴尬得无言以对。

  前朝旧事,那件事发生时李炎还没出生,他从哪里知道的?

  这个还不到三十岁的帝王,浑身所散发的威仪突然让李德裕不敢轻视。

  李炎哼笑两下,说:

  “这么多年李司徒一直以扞卫科举公正自居,骗骗后来者也就罢了,千万别说多了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李德裕诚惶诚恐叉手施礼:

  “若陛下认为臣德不配位,臣请乞骸骨。”

  “李司徒,我今日点破你,不是要你隐退,相反,我明知道你公报私仇,结党营私还重用你,你可知为何?”

  “臣,不知。”

  “你们与牛僧孺、李宗闵从我祖父斗到我父亲,再经过我两位皇兄。几十年下来,四位先皇都采用了平衡策略。朝中无论是六相并存时期,还是四相,你们两派人数肯定是五五开,只有朕自登基以来,明知你在排除异己,我主动帮你把牛僧孺、李宗闵及他们的党羽贬黜出京,你可我的苦心?”

  “老臣不知。”

  “我为的就是大事当前的紧要关头,需要朝中有一方以压倒性的声音支持我。我不想在重蹈几位先皇覆辙,当年裴相公迟迟无法发兵淮西,就是朝中牛李两党势力太均衡了,吵起来没完没了,阻力太大。这次与回鹘大战前,刘沔的十万大军又因为你们争吵,不得不在雁门关屯了整整一个冬季,贻误战机,幸好振武军出奇制胜打败了回鹘人,否则结果还真是难以预料,我不想这种事再发生第二次。”

  李德裕听得胆战心惊。

  第一次有皇帝将党争的事摊开捅破了说。

  他咽了口唾沫,肯定道:

  “微臣尽力。”

  “尽力可不成,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串联朝臣是爱卿所长,朕要看到结果。‘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一词说的不对,是不是人才要看能不能为君所用。我提拔崔铉一来他确实有才,二来不怕告诉你,若李党不站在朕这边,朕就扶持牛党,你以及你的党羽将来是何下场,你自己想。”

  饶李德裕见惯大场面的,现在也被震惊得暗暗掐汗。

  他内心五味杂陈。

  自己早该想到的。

  从李炎一步步架空仇士良起,他就该发现这位年轻的皇帝城府极深,而且杀伐果断。

  他初登基就借仇士良的手杀了自己弟弟安王李溶和自己的侄子,也就是文宗立的太子李成美。

  在李炎之前,大唐已经有好几代皇帝没发生过手足相残的事了。

  久到他都快忘记老李家的血脉天生冷血嗜杀。

  李德裕暗暗打了个冷颤。

  面前这位皇帝才是继承太宗、武皇、玄宗嗜杀血脉的子孙。

  他突然有点敬畏了。

  李德裕拱手认真回道:

  “老臣一定不负陛下所望。”

  李炎满意地笑笑。

  “好,刘稹现在还摸不清朝廷态度,暂时应该不会轻举妄动。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说服朝臣,不管是牛党还是李党,你自己想办法,一个月后我要发兵攻打刘稹。”

  “臣领命。”

  在李德裕即将要离去时,李炎突然又叫住他。

  “李爱卿。”

  “陛下?”

  “你要说服朝臣,估计得拿出套像样的平叛策略,现在朝中没有打过大仗的武将,你若现写信给刘沔、石雄,书信往来恐将耗费时日。幸好参与过回鹘之战的刘异就在京中,你可以想办法去套套他的话。”

  李德裕疑惑:

  “陛下好像很……很器重刘街使?”

  他本想说好像很在乎,但又觉得措辞欠妥。

  李炎神秘莫测地笑了一下,笑容转瞬即逝。

  “这人留着有大用处。”

  李德裕错愕。

  刘异到底是什么人?

  他往外走时,听见李炎朝门外喊:

  “内给事?”

  门外等候的王文干躬身快步走入甘露殿。

  “奴婢在。”

  “薛尚书到了吗?”

  “回陛下,已经等候半个时辰了。”

  “传。”

  李德裕走出甘露殿,在门口与工部尚书薛元赏迎面擦肩而过。

  薛元赏不是空手来的,他抱着一捆卷轴走进去。

  短短交肩的那一瞬,李德裕看到了卷轴外面封纸上写了三个字:

  望仙台。

  什么东西?

  李炎认为赵归真引荐的广成先生绝对是位得道高人。

  他依据广成先生传授的方法修炼,最近越发耳聪目明,想问题都更加清晰深刻。

  在他之前,他们老李家修道的皇帝不在少数。

  李炎认为祖宗们都没有自己幸运,能遇到真正的得道高人。

  广成先生不仅能在火中行走,还能隔物透视,靠意念取物。

  这位高人辟谷已经超过二十年,如今身轻如羽,离得道飞升只有一步之遥。

  如果真能修成仙,谁还要做帝王?

  即便修不成,也可延年益寿。

  听说广成先生的师父王道宗,活了七百五十岁才羽化。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自己要求也不高。

  只希望向天再借五百年。

  李炎默念:“百日筑基,而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广成先生说离诸位仙者越近的地方修炼,越容易炼精化气。

  无论太极宫还是大明宫,各个殿宇倒是足够恢宏,可惜都是一层建筑,不够高。

  他需要找个高地修炼。

  大雁塔倒是够高,但他也不能天天跑到那去。

  李炎决定在大明宫紫宸殿东侧修建一座望仙台,为修炼之用。

  薛元赏交了几次图纸,他都不满意。

  他看这次的图纸时,气得差点撕掉。

  “你怎么就不懂呢,还是太矮了,不能低于百尺。”

  “陛下,太高了臣恐怕短期内召集不到如此多的工匠啊。”

  “我从神策军给你抽调一千人,他们就驻扎在西内苑,离紫宸殿近,还比一般匠人易差遣。”

  “即便这样一年之内也难以竣工啊。”

  李炎想想,坚决道:

  “那就增加到三千人,工期绝不能延误,我要在明年庆阳节时,亲自登上这座高楼。”

  开始他的第一次炼精化气。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